女人們總希望秘密花園里花香四溢,但秘密花園中的難“炎”之隱卻不少。
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科主任醫師羅新教授表示,婦科門診中70%的女性都是因陰道炎、宮頸炎、盆腔炎求診,但由于目前婦科炎癥診治規范尚未引起婦產科醫生們的重視,特別是那些反復發作的病例,因其未得到首診的正確治療和引導而留下后患。
“宮頸糜爛”打針?沒用
國內外醫學界已廢除了“宮頸糜爛”這一謂稱的診斷,準確應為“宮頸柱狀上皮細胞外移”或“柱狀上皮異位”。實際上是慢性宮頸炎的表現,“糜爛”并不可怕,在已經生育過的女性中其發生率很高。根據其面積的大小分為輕、中、重三度,僅僅代表肉眼所看到的柱狀上皮異位的面積,與疾病惡性度并無關系。
林小姐體檢發現宮頸糜爛后,到某小醫療機構治療,陰道塞藥、陰道灌洗、打吊針治療了兩個星期,花了好幾千塊,仍然不見效。事實上,中重度宮頸炎應該首選陰道栓劑或物理治療!口服藥、打針等對宮頸糜爛基本無效。除非合并盆腔炎(表現為肚子痛、膿性白帶)。
另外,值得一提的是輕度的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沒有癥狀的不需要治療;中重度的糜爛可用利普刀等物理治療方式,重度的宮頸糜爛則還需注意每年做一次宮頸癌的防癌篩查。
盆腔積液就是盆腔炎?別信
羅新教授稱,臨床上常見到不少女性被誤診為盆腔炎(盆腔感染性疾病,簡稱PID)。
其實,盆腔炎的發病率不太高,但病因復雜,不能僅憑單一的B超檢查一見到有盆腔積液就確診。一些女性朋友在一些私人門診被診斷為盆腔炎后,連續打幾個療程的針都不好,其實原來就沒有患盆腔炎。
對于20~29歲性活躍的女性,盆腔炎的最低診斷標準主要依賴婦科醫生的陰道雙合診檢查,只要有宮頸抬舉痛、子宮壓痛或一側/兩側附件壓痛之一,PID的診斷就成立。
對于30歲以上的女性,有時需要更進一步的檢查,如B超、血常規、尿常規,血沉,C反應蛋白等輔助診斷方法來綜合評估才能確診。至于如何打針,一定要用對針水才行,通常有一線(適合條件好的醫院)、二線(適合二級醫院)以及替代治療(適合基層醫院)方案,在癥狀消失以后改用口服藥共達十四天為一個療程,否則不能起到治療效果。
白細胞一個“+”就是陰道炎?不用治
70%~80%的女性一生都會遇到至少一次陰道炎。尤其是濕熱地區,念珠菌性陰道炎(現在叫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,醫學界簡稱VVC)更常見。
羅新教授稱,一些女性在體檢中,白帶常規鏡檢發現白細胞一個+就認為自己有陰道炎。其實,不少正常婦女陰道分泌物做白帶常規鏡檢,白細胞兩個“++”都屬正常,只要沒有癥狀就不需要治療。
還有的女性喜歡自己購藥治外陰癢或陰道癢。羅新教授表示,陰道炎的種類很多,治療方法很不一樣,自行治療往往難以把握這些問題,導致陰道炎反復發作,成為復雜難治的甚至混合性陰道炎,患者應在第一時間其正規醫院就診。
本文Hash:fdbc1f3e0553830760fff4790da8d4bab28b5940
聲明: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發布,并不意味163女性網贊同其觀點。文章內容僅供參考,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,請聯系我們。